真的是台灣人的福氣喔!
首先先講講在歷史博物館展覽的米勒:
展 期:2008/05/31 ~ 2008/09/05
米勒的《拾穗》與《晚禱》,首度同時離開法國的奧塞美術館,將於五月31日起到九月5日到台灣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三個月。《拾穗》與《晚禱》是法國國寶級的珍藏,而且從未同時離開過法國展出,這次居然能夠一起來到台灣,真是非常非常難得。
米勒這位寫實派的大師,如同盧梭、科羅等風景畫家發現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詩情畫意一般,他更發現了平凡的勞動者的詩情畫意。不過,他筆下的農夫並不是天國中的亞當和夏娃,他們是疲憊、窮苦、終日操勞的貧困者,衣衫檻樓,肌膚黝黑,佝樓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便是米勒的美學,這便是米勒要為之嘔心瀝血地讚美歌頌的法蘭西農民的形象。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養育這偉大的民族,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
拾穗﹝The Gleaners﹞
米勒藉由繪畫,如實地反映出農村的百態與勞動者的苦難,藉由筆下主角的痛楚、折磨,去表現那底層生活的傷感之美。這樣的米勒,是一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梵谷甚至說:「我們這個世紀,產生了不可超越的米勒!」梵谷曾經多次表示,米勒是他最崇拜的畫家,常常以米勒的畫作為臨摹對象。
晚禱﹝The Angelus﹞
本圖描寫兩位年輕夫婦聽到向晚的鐘聲,虔誠的向神禱告的情景。在遠遠地可以看到教會尖塔的黃昏田地上,兩人如剪影般凸顯出來的姿勢令人感動俄國大文豪托爾斯太極力稱讚這幅畫,米勒也因此畫而聞名世界。
米勒在這幅小品中畫上廣漠的空間,並且加入浩瀚無際的感懷。據他說,他想起了幼年時和祖母在田裡祈禱,而畫此畫他的祖母和母親早已去世,對遠離的時間、空間的回憶,都凝聚在畫中。
如果想要有詳細的看展前導引,可以參考這個網站。
---------------------------------------------------------------------
印象-畢沙羅
展 期:2008/05/30 ~ 2008/08/17 國立故宮博物院陳列室: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室
保羅‧塞尚稱卡密爾‧畢沙羅為「第一位印象主義的藝術家」。在1874年至1886年間舉辦的八次印象派畫展中,畢沙羅是唯一堅持印象派的理念與實踐、從未缺席的畫家。誠如塞尚所說,「謙遜而傑出」的畢沙羅是印象派的創始者也是印象派最忠實的代表者。畢沙羅的創作生涯貫穿巴比松畫派到印象畫派,代表了十九世紀現代繪畫的主流。他不僅可與莫內、竇加相提並論,也是備受年輕後進尊崇的良師益友,塞尚、高更、梵谷乃至年輕時的馬諦斯都受過他的引導與影響。
「印象-畢沙羅」的展品來自於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的收藏。該美術館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畢沙羅素描與水彩畫。本展以畢沙羅的油畫、素描、版畫及信件為主軸,並包括他的三位畫家兒子路西安、菲力克斯、路德維奇-魯道夫與孫女奧蘿維妲的作品。同時,為了將畢沙羅的成就與影響力置於十九世紀法國藝術的脈絡之中,本展覽亦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巴比松畫派藝術家,及畢沙羅的印象派同儕之作品。在超過四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畢沙羅以開放的心胸廣為吸收其他藝術家的觀念與技法並加以創新,因此他經歷了多次創作風格的轉變。這個展覽以「風景‧畢沙羅」、「農情‧畢沙羅」、「家族‧畢沙羅」等三個主題之關聯,完整呈現印象派發展的脈絡及畢沙羅多樣風格的演進。
畢沙羅是一位較不被大眾所知的法國印象派畫家,然而卻是塞尚所大為尊敬的一位畫家。畢沙羅的畫乍看之下非常平凡,沒有梵谷的熱情與憂鬱,也沒有高更的陽光和原始,但看久了能夠漸漸看出來畢沙羅在沉默之中的特色。畢沙羅是一位個性堅強,重視友情的印象派畫家,他也喜好寫生,畫了相當多的風景畫,他的後期作品是印象派中點描派的佳作,此外,畢沙羅的人像畫也有他特殊的風格。
紅屋頂﹝Red Roofs﹞
在這幅畫中,畢沙羅把畫面放在暖色調上,這種暖色調的組織有:橘黃、赭石、紅色和土色,尤其是土色:在少量綠色、淺藍色或紫色筆觸的襯托之下,顯得異常鮮明,這樣畫的目的是要充份表現出,午後陽光照耀下的冬日氣氛。這幅畫的結構建立在三個重疊的畫面基礎上:下面光禿禿的樹幹和褐色與淡紅色的灌木叢,以及一排牆壁發白的房屋,房屋上面是一些乾樹枝相互交錯著;接著是一幢幢有著煙囪的紅色屋頂;最後,是一座朝著窄窄的天空延伸而上的山丘,染著黃和紅色,顯得分外斑駁。
這幅畫的畫面自然,主體簡潔;同時,那構圖牢固的結構,和顏色的厚實感,也令人感到震驚,依靠著畫面的實感、筆觸的走向、畫筆的運用和點描的搭配等等,使這些厚實的色彩啟示著人們,產生光彩和氣氛顫動的印象,還啟示著人們,感受到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致。
有興趣的朋友,我們手牽著手一起去看吧!